提质增效促发展 协同共进育匠才 ——通识教研室新学期教师听评课活动全面启动
为积极响应教育部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(2023-2025年)》中“强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”的工作要求,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于新学期首周正式启动“教师互听互评促成长”专项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深化课堂革命、提升育人实效”为目标,通过构建常态化、专业化的听评课机制,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,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育人根基。教研室老师们纷纷“出招”,用新鲜有趣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,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有料的课堂“大礼包”。
在大学语文课堂上,林懿冉老师以《诗经》中的经典篇章《关雎》为切入点,为24级学生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。课堂伊始,老师播放王菲的《传奇》,用唯美爱情歌曲导入,引出《关雎》的魅力。随后,通过名家诵读、男女同学配乐朗诵,学生们沉浸于《诗经》的韵律之美。课堂上,师生围绕“君子”与“淑女”的形象展开讨论,深入剖析诗歌的文化内涵,并倡导君子、淑女精神的回归。整堂课通过诵读、鉴赏、讨论等形式,让学生在诗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开启新学期的文学之旅。
大学英语课堂也在芦阳老师的带领下,以“感恩人生”为主题,展开了一场别样的语言与文化之旅。课堂上,学生们通过学习中西方感恩的谚语俗语、扫清生僻单词、自主分析文章并用英语讲述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小故事等丰富形式,深刻领悟感恩的力量。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互动环节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升了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,为新学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。
陈阳蕾老师的高等数学课上,学生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。通过“数学真心话大冒险”破冰活动,让学生匿名分享对高数的感受,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。随后,通过播放短视频展示高数在人工智能、建筑设计、金融分析等领域的应用,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未来职业的紧密联系。课堂还引入“动态知识图谱”,将微分、积分、级数等核心模块与实际案例结合,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。此外,通过“数学史剧场”和“微项目实践”,学生沉浸于数学的历史与应用之中,亲手解决实际问题。这种情境化、互动式的教学形式,不仅化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,还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高等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,为新学期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研讨评价环节,教研室老师对课堂展示老师们给予高度评价。各位老师纷纷亮出“新招”,用别出心裁的教学形式和满满干货,为学生们点亮了学习的“小星星”,悄悄点燃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劲头。教研室主任芦阳表示,本次听评课活动将贯穿整个学期,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将听评课机制与教师考核、课程建设、质量评价深度融合,真正实现“以听促教、以评促改”的可持续发展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教师听评课活动为突破口,深刻诠释“课堂革命”的实践内涵。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,既彰显了马院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的使命担当,也为探索“岗课赛证”综合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。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,必将为学校“双高计划”建设注入强劲动力,为培养更多“德技并修”的大国工匠贡献通识教育的力量。